Sunday, July 13, 2025
大智度論與佛教思想演進
第一章 《大智度論》在佛教史上的承先啟後地位
1.1 佛教思想發展的歷史分期
1.2 《大智度論》的基本介紹與作者問題
1.3 承接前期佛教思想的要點
1.3.1 原始佛教的核心教義:四聖諦、八正道與涅槃觀
1.3.2 《阿含經》中的解脫觀與修行實踐
1.3.3 初期般若經中的空義與智慧觀
1.4 《大智度論》的創新與開展
1.4.1 系統性提出菩薩道
1.4.2 從「智慧解脫」轉向「空慧與方便並行」
1.4.3 建立大乘佛教義理的論證方法
第二章 《大智度論》與前期佛教義理的對比
2.1 修行目標的不同:阿羅漢道與菩薩道
2.1.1 《阿含經》中的目標為涅槃與漏盡
2.1.2 《大智度論》中追求成佛與廣度眾生
2.2 空義的深化與不同詮釋
2.2.1 般若經中的「諸法空相」與體證智慧
2.2.2 《大智度論》中空的語義展開與方便相應
2.3 菩薩道的缺位與萌芽
2.3.1 原始佛教中缺乏系統性的菩薩道說
2.3.2 《阿含經》中隱含的大乘精神舉例(如〈佛本行經〉、發願文)
2.3.3 般若經對菩薩行的初步提出
第三章 《大智度論》的內容與結構分析
3.1 總體架構:100卷論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3.2 五大部分的結構劃分
3.2.1 序論與發心:卷1–3
3.2.2 六波羅蜜:卷4–30
3.2.3 般若空義與深義辨析:卷31–70
3.2.4 菩薩行與方便實踐:卷71–90
3.2.5 總結與讚歎:卷91–100
3.3 龍樹論述方式:譬喻、重複、反詰與自問自答
3.4 需由善知識引導的難解段落分析
第四章 《大智度論》與《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合讀法
4.1 兩者的文獻關係與時代背景
4.2 《大智度論》作為般若經的論釋書
4.3 主題對應合讀法
4.3.1 空義段落對照
4.3.2 菩薩行與六度對照
4.3.3 發心、願力、方便法門對照
4.4 合讀次第與學習方法建議
4.5 常見誤解與錯誤讀法的釐清
第五章 《大智度論》與《中論》的互補合用方式
5.1 《中論》之中道空義的邏輯化建構
5.2 《大智度論》的敘述風格與修行導向
5.3 思想上的互補:理論與修行、體證與論證
5.4 主題對照實例:空、二諦、中道、因緣
5.5 合用的讀書策略與階段式學習建議
第六章 對後世佛教思想的影響
6.1 對佛性思想的間接啟發
6.1.1 《大智度論》中對「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論述
6.1.2 與《如來藏經》《大般涅槃經》的思想承接
6.2 如來藏思想的基礎鋪陳
6.2.1 從「性空」走向「本具佛性」的思潮轉換
6.3 與唯識思想的交會
6.3.1 心識與所緣境空的論述與後期唯識相應
6.3.2 菩薩行與轉識成智的前提建立
6.4 對藏傳佛教與漢傳諸宗的影響
6.4.1 成為華嚴、天台、三論等宗派理論基礎之一
6.4.2 與藏傳中觀派合流
第七章 現代學子的讀法建議(以讀過《金剛經》《心經》者為例)
7.1 先修條件與思想基礎
7.2 入門階段:從發心與六波羅蜜進入
7.3 進階階段:深解空義與中道觀
7.4 修行實踐指導:不住生死與不住涅槃
7.5 合讀與筆記方法
7.6 初學者常見疑問與誤區釐清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