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從補特伽羅到阿賴耶:輪迴主體的終極定位
在佛教哲學的歷史長河中,「誰在輪迴?」一直是一道難以繞過的課題。若一切皆無我,誰又受業報?若有主體承受,又如何不墮實有?這種兩難之間的掙扎,不僅出現在外道與佛法的辯證中,也縈繞於大乘內部的理論開展。而唯識學的出現,正是為了在這道既無我又有因果的張力中,開出一條中道之路。
◆破補特伽羅「有我似我」的三重謬誤
在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的時代,為了說明生命的延續與業報的因果,常以「補特伽羅」(Pudgala)一詞,指涉一種非實有又非斷滅的存在者——一個介於我與非我之間的「人」的觀念。然而,這一觀念在邏輯與修行實踐中,漸漸顯露出三重謬誤:
➤實體混淆之謬。補特伽羅若被理解為「依五蘊假立之我」,卻未澈底否定主體性,就容易將五蘊的流動誤認為有一常存不變的承載體,使人復歸於我見,反背無我之旨。
➤因果錯置之謬。若補特伽羅被當作承擔業報之主體,那麼「誰造業、誰受報」將陷入某種形式的主體實有論,其因果將不再是相續緣起,而變成主體擁有的功過紀錄,這與緣起無我的教義相違。
➤修行妨礙之謬。修行人若執著有一個「補特伽羅」可成佛,則其修道將依附於某個概念中的「人」,而非對身心諸法的空性觀照,最終難以真正解脫。
正是在這樣的理論與修行困境中,大乘佛教提出更為深層的心識模型——阿賴耶識——以取代補特伽羅這一模糊概念,並進一步釐清輪迴的機制與主體問題。
◆阿賴耶識如何保持無我立場下的因果連續
阿賴耶識,直譯為「藏識」,乃是唯識學中關鍵的基礎識,負責一切種子(即過去行為與習氣)之儲藏與轉現。其理論巧妙之處,在於既否定一個實體「我」的存在,卻又能以識流的連續性,合理解釋業力如何貫穿生死、串聯因果,從而既不斷滅,也不墮常見。
阿賴耶的運作原理可以從三個層面理解:
➀非主體性但具承載性:阿賴耶識並非一個主體,不具有我性、自主性、獨立性。它僅是業與煩惱所熏習的種子積聚而成的一種潛勢力流,而這股潛流不屬於任何「我」,亦無恆常不變之本體,故能守無我之義。
➁持種生現的因果機制:在唯識理論中,業力化為種子藏於阿賴耶中,隨緣成熟而顯現為現行(即具體經驗與反應)。這種「種子-現行-熏習-再生種」的循環,使得即便沒有主體,業果依然得以承續,生死相續得以解釋。
➂功能性主體的假名安立:雖否定實我,但為了說明行為者與受果者之連貫性,唯識允許從功能上安立「有情」這一假名。這種假名主體,不是獨立存在的實體,而是識流中種種功能與習氣的集合與暫時和合,故得以解釋輪迴中「誰造業、誰受報」而不墮實我見。
這樣的模型,不僅保留了佛教「緣起無我」的核心見地,也讓輪迴與解脫的因果系統得以自洽,並為修行提供了可實踐的路徑。從此,「我非我」的二元對立被超越,識流的空性與相續為中道提供了實際基礎。
◆從我見之破到識流之覺
補特伽羅的問題,源於對主體的執著。而唯識的解答,則是把「主體」還原為「功能性識流」,並以「種子-現行-熏習」的動態關係,取代一個永恆不變的載體。如此一來,輪迴不再是某個「我」的受苦,而是識田中諸種子不斷熏習顯現之過程;解脫,也不再是「我得解脫」,而是識流因智慧轉化而止息顛倒的結果。
因此,阿賴耶識之所以是對補特伽羅難題的終極回應,不在於它提供了另一種「主體」來解釋輪迴,而是它徹底轉換了問題的視角——從「誰在輪迴」轉向「識流如何轉化」。這樣的轉變,才真正符合佛教破我執、解脫苦的根本精神,也為後續的轉識成智鋪設了理論與修行的橋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