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3, 2025

佛性如水隨緣轉

【佛性如水隨緣轉,自性非我任風吟】

——以中道看待佛性與自性之義

 

佛說眾生皆有佛性,這句話常被誤會成「人人本來就是佛」,有人就會想:「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學佛?」其實,佛性並不是一個已經成形的佛,而像《涅槃經》說的:「一切眾生,皆具如來藏。」這佛性像一粒種子,藏在凡夫的心裡,還需要時間和努力去澆灌、培養。正如《中論》裡說:「一切法無自性,若有自性,即非因緣生。」佛性不是獨立存在的東西,它依賴因緣,沒有自我本體。若只停留在「眾生皆佛」的想法,卻不去行動,那佛性就像埋在土裡的種子,無法生根發芽。

 

說到「自性」,這個詞在佛教哲學裡其實是否定的對象。《中論》說得很清楚:「若法有自性,則無因緣生;若無自性,則依因緣生。」如果認為一切有不變的本質,那就不合乎因緣生起的原理,也失去了改變和解脫的可能。禪宗講的「自性本淨」,其實是一種指引,說明心本來就有覺知的清淨,不是某個固定不變的「我」。《金剛經》也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提醒我們不要抓著「我」不放。

 

有人會誤以為佛性是「我本來就是佛」,自性是「不變的真我」,這樣的看法其實容易讓人停留在固執的觀念裡,難以真正開展心性的自在。《中論》說:「以空故,諸法無自性,非有非無,非來非去。」真正的佛性,是超越分別心和妄念的自在覺知。覺悟並不是找回一個永恆不變的自我,而是在看到一切都是無自性的變化中,找到一種自然流動的本然狀態,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性像一面鏡子:「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鏡子本來是清澈的,但被灰塵覆蓋時就看不見自己的樣子。修行就是慢慢清理這些塵埃,讓本來的覺性顯現。佛性也像水中月影,沒有實體,只有在因緣合和時才會浮現光彩。學佛不是追求一個早已完成的佛,而是在日復一日的生活裡學著不被情緒牽引,學會在無常變化中自在慈悲。

 

生活中很容易看到這種道理。當憤怒或不安突然襲來,心裡原本的清明並沒有消失,只是被情緒蒙住了。就像鏡子被灰塵覆蓋,若你願意暫停,讓心不隨怒氣波動,清澈的覺察就會慢慢浮現。這正是佛性存在的證明,需要你用心去發現和呵護。這份覺察不是固定不變的「我」,而是一種自在流動的明亮,如《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學佛不是為了找回一個終極的「我」,而是學著放下分別與執著,讓心變得更清明,走過人世的風雨。那種自在與慈悲,像月亮映在水面,像風輕輕拂過林梢,即使環境變化無常,心裡依然能保持一份寧靜與光明。

 

所有的紛擾,終將歸於靜默,
像一首無字的歌,
在空氣裡輕輕迴盪。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