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轉識成智的四階段轉化工程
在唯識學的修行藍圖中,「轉識成智」是一條明確而深邃的實踐之道。這不是抽象的語詞轉換,而是從無始熏習而來的識流,經由觀照、淨化、轉化與融合,逐步轉為智慧的歷程。
唯識學指出,凡夫識流由八識構成,其中前六識涉於分別,第七識(末那)執我,第八識(阿賴耶)藏種,三者共同維繫著生命流轉與煩惱習氣。而在轉識成智的過程中,這些識並非被否定或消除,而是被轉化為對應的智慧,成為證悟菩薩所具五智之根基。
以下,將此轉化歷程歸納為四個主要階段,每階各具理論意涵與修行契機,環環相扣,共構出一條從識入智的中道實踐路徑。
第一階段:照見識流——從無明認知到觀照之心
修行的起點,不是企圖改變生命的外在條件,而是開始回望內在心識的運作。這一階段的重點,在於「覺察」,也就是對心念流動的深層辨識。
在日常經驗中,我們被各種感受與概念所牽引,卻不自知其背後的識流如何運轉。唯識學教導我們觀察每一個心念如何「見分」認識對象、「相分」呈現境象,以及如何由第七識末那不斷在識的背後執取「我見」。
此階段的修行,類似於在黑暗中點亮微光。行者練習分辨:這是眼識、這是意識;這是現行,這是種子。從混沌中照出秩序,從自動反應中抽出觀照。這是修行從機械轉向清明的關鍵起步。在這裡,「我」不再是一個主體,而是無數識念交錯成形的假相。當這點被照見,一切變得可以轉化。
第二階段:淨化習氣——從業力軌道到觀慧抉擇
當觀照力成熟,行者便開始接觸到更深層的內在習氣模式,也就是阿賴耶識中所藏的「種子」。這些種子來自過去的行為與思維,形成了當下反應的潛在傾向,也就是所謂的「識熏習」結構。
這一階段的核心,在於轉化種子之前,必須先淨化熏習,也就是改變識田中的內容。唯識學指出,種子能被新的熏習所替代,只要現行心念帶著觀照力、不再被末那識的我執驅使,則新種子便能取代舊有的習氣。
此時的修行,如同對識田進行精密的除草與培植。觀慧如鋤,如水,如陽光。它一邊看見煩惱種子升起而不執著,一邊種下清淨正念,使舊有的煩惱無法再生,新的智慧得以萌芽。
此階段對行者來說,是身心轉化最關鍵的鍛鍊期,也最易因業力反撲而動搖。唯識學強調,需以止觀雙運、依戒攝心、以慧破執,方能穩定此「熏習逆轉」的過程。此時的淨化,不是「我」在消業,而是「觀慧」在改寫識田的語法。
第三階段:轉識顯智——從染識之流向清淨覺照
當淨化達到一定深度,識流不再只是反應、習氣與執著的展演,而逐步展現出其清淨覺照的面向。這時,「轉識」便不再只是理論上的假設,而成為修行中實際可體驗的轉化動能。
唯識學提出「五智」對應「八識」的轉化圖式:
➤第八阿賴耶識 轉為 大圓鏡智:由業種的藏庫轉為一切如實映現的智慧。
➤第七末那識 轉為 平等性智:從我執中解脫,平等觀一切眾生。
➤第六意識 轉為 妙觀察智:由分別我見轉為無礙了知。
➤前五識 轉為 成所作智:由感官識轉為能善應現前之用。
這些轉化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識的持續熏習與智慧觀照中,逐步展現其「空而不斷、有而非執」的清明功能。於此,修行不再僅是消除,而是轉化與顯現——如同雲開見月,智慧本非從外所得,而是從無明中顯現的本有光明。在這一階段,行者的內在已由「識」主導轉為由「智」引領。煩惱不再是敵人,而是被轉化的原料。
第四階段:識智雙融——從轉化之路到中道實現
最後,當智慧在識流中穩定展現,修行便邁入「識智雙融」的境界。此境非斷識以顯智,亦非以智取代識,而是識即智、智即識,一切心念皆為覺性所用,一切分別皆為智慧之展。
此階段的關鍵,在於破除對「轉化成功」的執著。唯識學雖言「轉識成智」,但究其深意,轉與不轉、識與智,本無二法。真正的圓滿,不是轉化完成,而是於當下每一識念中,無障展現清明。這也正是《解深密經》所言「轉識而不捨識」、「依識而無所執」的修行旨趣。修行人至此,不再追求斷除、改造,而是於識流中直見本來無染,於生死中不離解脫。轉識之終,不是完成,而是融通;不是得智,而是歸心。那不是某種狀態,而是一種無礙的自在。
結語:心之所現,智之所照
「轉識成智」不是思辨的邏輯,也非修行的終點標語,它是一條通往自心本然清明的路。從照見、淨化,到轉化與融合,我們所行的不過是將「妄認為我」的識,還原為「如實觀照」的智。這條路上,沒有主體,只是一念又一念的識在轉化,一息又一息的習氣在淨化。當我們不再問「我是誰」,而是靜靜觀看「念從何起、心從何現」,那時的我們,便已在智慧的門前。
3.2.2 以定攝慧:〈瑜伽師地論〉的轉識觀行機制
唯識學所提出的「轉識成智」,並非停留在哲學命題或理論模型,而是深植於瑜伽行者的實際修持脈絡中。而這一實踐體系的核心,即根植於《瑜伽師地論》的觀行之道。此論不僅為唯識學理論提供操作平台,也讓「識的轉化」從一種認知圖式,化為可被踐履、可被體證的解脫工程。
在這裡,觀行不是抽象的思惟,而是以「定」為體,以「慧」為用,貫穿身心,轉染識為淨智的「如實現觀」。
➀以「定」為根:等持與等至的安立
《瑜伽師地論》明確指出,一切觀行若無禪定為依,皆淪於散亂與分別心的追逐。因此,觀行之首要,是安住於「等持」(samāhita),也就是令心平等、一境性。
此等持並非壓抑念頭,而是讓念頭歸於靜止,使心如水止器,任憑法塵現起而不生波動。此境界又進一步細分為:
➤欲界定(初止):止息粗重煩惱,使心不再隨境奔馳。
➤色界定(四靜慮):逐層拔除尋伺與喜樂,使心如琉璃純一透明。
➤無色定(四空處):超越色相與觸境,內觀空無,潛入微細心相。
修行者透過此層層淨化心地的訓練,讓第六識不再為意識造作所主,讓第七識之我執失去依止,進而使第八識由潛伏種子中現起清淨之流。
此一過程,如同以止水收光,使心識不再散亂奔逸,而能承載後續「觀慧」的精密照察。
➁以「慧」為導:現觀與如理作意的轉動
若禪定是穩固基礎,慧觀則是切入識流的利劍。《瑜伽師地論》對「慧」的修行,並非知識堆積,而是「如實現觀」與「如理作意」的雙運。
◆如理作意:即依正見審思諸法,直探法相本質,破除虛妄顛倒。例如:對於眼識見色,作意思惟「見相無我」、「觸生受苦」等觀,進而鬆動對五蘊的執著。
◆如實現觀:即從禪定中直接照見心識流動的本質,不由語言概念,而由無分別智直觀一切法「空、無相、無願」。
此二者交織運作,形成唯識特有的「觀修螺旋」:一方面依理思觀,破除習見;一方面入定現觀,印證空性。久而久之,心識不再依攀緣而動,而是在定中現起明慧,見一切識念如夢如幻,不復執為實有。至此,原本散亂分別的第六識,被轉化為能觀一切相、而不為相所惑的妙觀察智;而第七末那,亦在觀中發現無我之理,轉為平等性智。
➂識之調伏:從轉相到轉依的深層變化
然而,轉識成智不止於現象層的相分轉化(即「見相不同」),更關鍵的,是第八識的轉依——從染污藏識轉為清淨根本智的基礎。《瑜伽師地論》將此轉依過程描述為「轉舍阿賴耶,得法性身」,亦即在觀行成熟時,行者不再依賴種子藏識作為生命承載,而直接住於法性所顯現的清淨識流。這一過程極其微細,不是一夕之功,而需長期「於定中熏慧、以慧淨種」,將第八識由熏染種子漸轉為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智。
這種由「轉相」入「轉依」的深化,正是唯識實修中最隱密也最關鍵的環節。它不是單純「去識得智」,而是識之深處本具清淨,透過定慧雙運使之顯現。如此一來,心識雖仍起作用,卻不再為染所系,成為證悟的法器。
➃觀行之果:智融識海、用不離本
當轉依完成,行者雖仍具八識運作,卻已不再由我執與煩惱主導。五識不墮境相,成就「成所作智」;第六識洞察緣起無礙,展為「妙觀察智」;第七識已不執我我所,安住「平等性智」;第八識不復染種,映照萬象如鏡,成「大圓鏡智」。而一切智總和,融會於「法界體性智」中,成為佛智之圓融大用。
此時,心識不斷滅,不取寂滅,而是轉化為智慧之流,用不離本,動不離定。此即《瑜伽師地論》最後所示:「隨緣起用,常寂光明。」
結語:止觀雙運,識轉如流
唯識所說的「轉識成智」,並非一步登天,而是一條經由定慧雙運、止觀交融的深修之路。《瑜伽師地論》為此路鋪設操作階梯,使轉化不落空談,識智融通不墮二邊。
當行者於靜中見慧,於慧中攝心,心識即如水中月,清澈可鑒,波瀾不起。彼時所謂「轉識成智」,不過是識本來清淨面目的顯現——如同塵埃已除,鏡面自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