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行水閒無定影,心月常圓不著痕】
人習慣在經驗中建立對比:有與無、動與靜、修與成。這種相待的習氣,常在不知不覺中滲入學佛的過程。於是,所謂「無為」被誤解為對「有為」的否定,「智慧」被想像成從修行中產生的結果。但這樣的理解,容易將佛法的中道轉為一種線性的過程,或是一種結果導向的追求。
無為,並不是一種什麼都不做的靜止。它也不是對行動的壓制,而是一種不著痕跡的行動方式。不是「不做」才是無為,而是在行動中不執著「我在做」,不企圖藉由行動達成什麼特定目的。它不是有為的反面,也不是超脫造作的一種固定狀態,而是在不對立中,自然而自在地流動。若執有為為染、無為為淨,便又將原本無住的道理帶入了分別。而真正的修行,不是要站在某一邊,而是漸漸放下非此即彼的慣性,不再執著於行或不行、得或不得之間。
智慧也非從哪裡而來,不因練習而積累,不因努力而生成。當人不再執著於求得什麼、證明什麼,它便自然而現。不是未來會出現的亮光,而是當下清明之中原已不曾昏暗的空間。並不是說有了某些條件智慧就會到來,而是當不再用條件框住它,它其實一直都在。
許多時候,我們對習氣也產生一種戰勝的觀念,彷彿必須壓制或消滅那些反覆出現的舊模式。事實上,習氣之所以難轉,正是因為我們將它視為某種實有,甚至敵對。而這樣的對抗,其實在悄悄地延續那種對立的認知。真正的轉變,來自於對它的看清與不認同。不是壓住它,而是不再被牽著走。習氣就像影子,不因追逐而消失,也不因否定而消散。但若你轉身不與之共舞,它也無法獨存。這種「轉身」,不是躲避,而是明白那不是你必須接續的選擇。一次次地不繼續,一次次地看見而不執,那股慣性便會慢慢鬆動,不再那麼牢固地左右你。
至於所謂的「本來面目」,它不是一個等你抵達的樣貌,也不是等你淨除萬事後才會出現的境界。它從未離開,只是被種種概念與分別暫時遮蔽。當你不再執著於修成什麼樣、不再用理想去對照此刻的樣子,原本無塵的光,便從當下透出。我們常說要放下,但放下的不是事情,而是心中那個想抓住對錯、輸贏、進退的慣性。真正的放下,不帶排拒,不假刻意,而是一種溫柔的鬆開。在每個念頭將起未起之際,讓它自然生,也自然去,不留、不逐。
這條路,其實並非遠行,而是一種簡單到幾乎難以相信的明白。一種你本來就知道的東西,只是不再用力,只是不再尋找,只是不再站在「我要如何」的角度說話與行事。
所以,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在做中不染於做的企圖;智慧並不是透過經歷才會出現,而是在不執經歷中自然顯露。習氣不需激烈對抗,只需不再認它為我;本來面目,也不須刻意求得,只在你不遮掩、不增添的那一刻清楚照見。所謂清淨,不是變成別的樣子,而是不再緊握非此即彼的想法。所謂自由,不是逃離什麼困境,而是在當下這樣的狀態裡,你已經不再被反應與期待所綁。
風行水閒無定影,心月常圓不著痕。
若問道在何處,但觀一念無所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