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12, 2025

实修无尽处,一灯自经来

 专注於身体力行的修行者,那份远离空谈、直指实践的勇气,值得敬佩。他们深信真正的体悟在於亲身经历,言语思辨终究隔了一层。这份对实证的追求,本是解脱路上珍贵的资粮。然而,如果因为重视实修,便轻看或舍弃了深入经典、思维法义的功夫,认为那只是纸上谈兵,这份纯粹的实践精神,可能不知不觉间将修行引向隐蔽的岔路。

 

问题的根源在於方向。佛法的修行,核心在「见地」引导「行持」。缺乏清晰正确的佛理基础作为引导,实修就像没有地图与罗盘的旅程。行者可能在禅定中经历特殊的身心感受、宁静或光明,误以为触及了开悟或涅盘。殊不知,这往往只是禅定过程中的境界,甚至可能落入对定境的贪着,滋生「我已得证」的傲慢,离真正的解脱反而更远。更危险的是,若未能真正理解「无我」、「缘起」的核心,修行的目标可能会不自觉地偏移,变成追求神通、永恒的快乐,或是强化一个「正在修行的我」。这些努力,本质上与佛法破除我执的方向背道而驰。

 

实修者努力放下世俗的欲望执着,但若忽略思维的清,一种更隐微的执着——对「修行」本身的执着——反而容易滋生。这包括:执着於「实修者」的身份而产生优越感,认为自己比研究经教的人更为踏实;执着於自己惯用的特定法门,排斥其他可能更适合的方法;执着於禅修中的美好觉受(轻安、喜乐),视之为成就的标志而生起贪爱;甚至僵化地理解「放下」、「无所求」等概念,用来逃避责任或拒绝深入探讨,这本身已是对概念的固执。这种对修行概念、身份、体验的执取(法执),比世俗欲望更难察觉,却同样是牢笼。

 

更深层的问题,在於智慧的难以生起。实修,特别是禅定,能培养强大的专注力(定)。但穿透无明、断除烦恼的根本,在於般若智慧,需要以「听闻」和「思维」所建立的正见为基础,才能在观照中深刻体证。缺乏闻思的奠基,如同想用钝刀砍断坚韧的藤蔓。即使定功深厚,出定後烦恼依旧,无法真正解脱。面对生命的困境或修行的瓶颈时,也因缺乏正见的支撑和思辨的训练,容易陷入困惑或盲修,难以用智慧转化。偶尔的体悟,也因未经教理印证和深入思维,显得脆弱易逝。

 

对於怀抱利他之心的行者,忽略闻思的限制更为明显。帮助他人需要理解佛法的广大深奥、众生根器的差异,以及适应时代的善巧。闻思不足,在引导他人时容易传递错误的理解,例如将「无相布施」误解为不应有感受;或只能给予单一狭隘的指导,无法应机施教。在资讯纷杂的时代,也难以辨别法义的真伪正邪。长远来看,佛法的传承不仅靠实修体验,更需要对经典义理精准的理解与阐述。轻视闻思,可能导致法脉精髓的隐性断裂。

 

因此,勇毅的实修行者,您舍弃浮华、精进修持的诚心,是解脱道上不可或缺的力量。笃实的脚步,需要明亮的眼睛看清前路;深层的无明,唯有智慧的光才能穿透。 历代觉者留下的经教,不是束缚的绳索,而是照亮迷途的灯火。让正见引导您的实践,让思维深化您的体悟。真正的修行,在於定慧的相辅相成,在於每一步都走得清醒明白。惑尽,在慧明。 精进不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