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俱意識論感官與概念的虛實分界
一、認識活動的兩種模式
1. 挾帶:現量的直接性
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緣境時:
· 識體自變「相分」(如眼識現青相)
· 見分當下挾持相分本質,無中介隔閡
· 五俱意識同步確認境相現前,構成凡夫認知中最貼近真實的剎那
2. 變帶:比量的間接性
意識獨自分別時:
· 變現「概念影像」為親所緣緣(如「青」之抽象表徵)
· 虛構「離識外境」為疏所緣緣(執為實存的青物本質)
· 將符號表徵誤認為實境,形成認知偏差根源
二、關鍵辨正:五識相分何以成為意識「親所緣緣」?
當五識與意識共緣一境(如眼識見青):
阿賴耶識(本質境)
↓ 依根身變現
眼識相分「青」←─(眼識見分「見青」)
⬑____(意識見分「確認此青現在」)
學理依據:
1. 意識未另變新的青相影像,而是直接融入五識現量流
2. 多識共緣同一相分,符合「親所緣緣」三要件:
★識自變現 ★直接緣取 ★無間隔性
3. 若判為疏所緣緣,將導致「現量即成比量」的邏輯矛盾
三、變帶結構的認知侷限
意識脫離五俱現量時,產生三重隔閡:
① 影像層障蔽:以自變概念為直接對象(親所緣緣)
② 本質層錯執:虛構疏所緣緣為心外實法
③ 現量基礎異化:將五識所緣轉為「已滅的過去證據」
註解:疏所緣緣所指涉的「本質」,實為阿賴耶識相分,非離識獨立存在
四、轉識成智的實踐進路
1. 現量剎那的保任
於五俱意識現起時:
· 保持「喝茶即知茶溫,聞聲直了聲相」的覺照
· 不墮後續概念分別(禪宗「喫茶去」深意)
2. 能所對立的消融
聖智證量中照見:
「本質境—影像境—親所緣緣—疏所緣緣」皆唯心所現
→ 變帶結構的虛妄分別自然止息
結語
唯識學精微剖析:
· 挾帶現量揭示「認知當下不離識變」的實相
· 變帶比量暴露「概念體系封閉循環」的侷限
透過辨識此二機制,勘破能所對立的根本無明,方是「唯識無境」的實踐真義。
小白注:我怎麼看怎麼不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