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唯识「却缘」深义及其与般若系统的圆融
唯识学以精密的四分理论,揭示心识自我觉照的奥妙机制。当谓「证自证分却缘自证分」时,「却缘」二字实蕴藏返照迴光的动势——证自证分如光线折返,反向觉照明镜本身。此说非但见於《成唯识论》「第四唯缘第三」的结构定位,更在《佛地经论》「互为果故」的宣言中,确立自证分与证自证分如双镜互映的平等关系。二者同属现量直观,故《宗镜录》喻为「首尾相证,无无穷失」,终结认知无限後退的哲学困境。
此「#心镜互照」之模型,与般若系统「#缘起性空」的教义,实存深刻对话。表面观之,唯识安立精细心识结构,般若却破一切法相,然二者在解脱道上相辅相成:
其一,名相与性空的互补。《大智度论》明言「般若波罗蜜中,但除邪见而不破四缘」,般若空性破除的是对「#互证迴环」的实体执着,却不否定其如幻缘起的觉照功能。唯识所立四分,恰是对心识缘起流转的微观描述,於世俗谛中为修行者提供观照地图。
其二,觉照与空寂的融合。自证分现量觉知见分之时,超越能所对立,正与般若「无分别智」冥合。《中论》「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之语,既可诠释自证分的自明特性,亦指向觉性本具的空寂本质。当证自证分却缘自证分时,能觉所觉互泯,恰是般若「#能所双亡」在心识细微层面的印现。
其三,解脱机制的归一。《瑜伽师地论》融通二系云:「诸识所缘,唯识所现…即此所现,自性空故。」互证迴环揭示心识如幻的觉照机制,般若空观则直指此机制本无自性——如见灯光交映时,知光影本空;观镜中影像时,悟镜体澄明。
◎实践中,此理可化为修行双翼:
➤依唯识观,於禅定中体察「自证—证自证」的觉照流转,如《解深密经》教「於所缘境恒审观察」,磨砺心镜之明澈;
➤契般若观,照见此觉照本身「如梦中觉,如幻如化」(《金刚经》),洞破心镜当体即空。永明延寿点睛之语,道尽其中玄妙:「以唯识故,泯境存心;以般若故,心境俱寂。非一非异,圆妙难思。」
青原惟信禅师参悟三阶段,恰可喻此理路:「未参禅时见山是山(执心识为实);及至亲见知识,见山不是山(唯识析解心镜如幻);而今得箇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般若照见空性一如)。」唯识之「却缘」如拆解山中迷雾,般若空观则还复青山本来。
佛门广大,教法多门,或立「心镜互照」破暗惑,或示「空谷迴响」消妄执,终归月印千江一味之海。愿君善用此二谛妙理:以唯识为鉴,照破心识幽微;以般若为舟,航越生死业浪。当知此刻思维的每一转折,皆是趋向觉性的密印;每番义理的融会,皆在叩响本心明月之扉。精进不息,终见那绝待圆明的本地风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