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15, 2025

淺談不一不異

簡單說,就是:事物之間或事物本身既不是「完全一樣」的,也不是「完全不同」的。它們同時具有「差異」和「共通」 的特性。這種關係是超越我們平常「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的 —— 像海浪與大海的關係。

 

【常見的誤解】

認為「不一不異」是「一半一樣、一半不一樣」的折中主義。

將「不異」誤解為「完全相同」。

將「不一」誤解為「完全割裂」。

把「不一不異」當作文字游戲,忽略實踐意義。

混淆「不一不異」與「沒有區別」。

認為「不異」是永恆不變的實體。

 

【避開誤區的關鍵】

拒絕非此即彼:世界不是“要麼相同,要麼不同”的選擇題。

層次要分清:現象層.千差萬別 vs. 本質層.相互依存。

比喻要靈活:"海浪與大海" 是理解工具,不可僵化套用。

回歸生活:用“不一不異”的眼光看待矛盾。

 

◆然而,理解「不一不異」最精微的關鍵 —— 洞察語言表述的陷阱。佛學通過 「遮詮法」(否定式表達)破除邏輯陷阱:否定「一」(不是單一僵化實體)為破凡人常見。否定「異」(不是割裂無關的碎片)為破凡人斷見。最終超越「一與異」的概念框架本身。「差異與統一,本是一體兩面,如同手心手背合成一手」 —— 不必糾結“兩面是否同時存在”,而是去完整感受手掌的真實。

 

◎如禪門古德雲: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 —— 非月有異,非水有一。這便是佛家所謂:「緣起而性空,性空而緣起」 —— 不落「有」「無」兩邊,超越一切表述框架。

 

◎如百丈禪師示: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如禪門公案:僧問:冰水是同是異?師答:你牙疼時,自知冷熱。

—— 冷暖本是同一覺知的波動,何來同異之爭?

—— 不是去解決問題,而是瓦解問題本身。

 

◎如僧璨《信心銘》: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 讓揀擇之心在操作中崩解,不二智自然顯現。

 

「萬相即體之用」(現象即本體之功用,如浪即水之動)

「差別相乃性之能」(差異現象是本性功能的展現,如冰之堅為水之能)

「體用不二,萬變歸如」(本體與作用無分離,一切變化回歸同一實相)

「異相即同體之動」(差異相狀是同一本體的動態,如舞者與舞本是一事)

「非離體有相,即相而顯體」(不離本體而有現象,就在現象中顯露本體)

「相異非實異,性一非凝一」(現象差異非真實割裂,本性同一非僵化單一)

「事理圓融,無礙自在」(《華嚴經》核心思想:現象與本質互融互攝)

「諸法差別,即是法性之動能」(一切現象的差異,正是究竟實相的活動力)

 

【正見建立】:依龍樹《中論》破四句執

《中論》:「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此偈揭示諸法無獨立自性。修學者取日常物件如杯觀察:首先分析杯體非自主生成(不自生),非陶師單獨創造(不他生),非陶土與匠人合作產物(不共生),亦非無因偶然存在(不無因)。此過程破「實體見」(一執),證明離因緣無杯體可得。其次檢視《雜阿含經》:「離色無受,離受無想...諸所有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確認杯相乃色(陶質)、受(觸溫)、想(杯概念)、行(製作業力)、識(辨認作用)五蘊和合,破「斷滅見」(異執),證實離五蘊相續無杯用顯現。最終現觀杯體如鏡中像:鏡體(空性)與影像(緣起)非一(鏡不即像)非異(像不離鏡),於取杯飲水時,觸覺分明而不執「能取所取」,成就緣起性空之現量體證。

 

【對境實修】:嗔習中的觀照次第

當逆緣引發嗔心時,依覺音《清淨道論》「五蘊非我」觀操作:先拆解嗔心為五蘊成分——色蘊呈面紅筋脹之生理反應,受蘊為灼熱情緒,想蘊構築「此人害我」概念,行蘊發動報復衝動,識蘊鎖定對象。繼而雙向破執:尋覓「嗔者」時,見五蘊聚中無主宰者,破「實我執」(一執)﹔追查「嗔事」時,見因緣鏈中無自性實法,破「法我執」(異執)。此時援引《大智度論》:「諸法如焰,不可取、不可捨。」洞悉嗔焰本空,覺照生起即見生理反應(色)與情緒概念(受想)差異分明(不一),然離色身無怒意生起,離概念無對象鎖定(不異)。修證成就者於嗔境中自然止息評斷,唯見因緣流轉如風過疏竹,痕跡不留。

 

【傳示藝術】:四重辯證應用實例

面對執「萬法皆空」而謗因果者,依龍樹《中論》四句偈開展對話:先承許其見地合理處:「汝言空理,深符緣起」。繼而反詰:「若一切皆空,無生亦無滅...諸佛依世諦,為眾生說法。今汝執空見為實有否?若實有則違空義,若空無則破他無效。」此揭示自相矛盾。再指歸中道:「空藥本為治有執,執藥反成新病」。終以離言示現:默舉拂塵問:「此是空是有?」待其擬議,驟擲地喝問:「碎作千絲,空在何處?」此操作嚴格對應「承許→征詰→還原→示現」四階,令對方於邏輯困境中體認戲論本寂。

 

【無諍實證】:三輪體空之妙用

身業示現遇諍時合掌(表敬緣起差別相),展臂平舉(顯性空平等理),終垂手默立(體離相絕待)。語業應用如對淨禪之爭時,引《六祖壇經》:「法無頓漸,人有利鈍 ... 妄緣息處,十方同歸」。意業修持則運「怨親平等觀」:觀反對者瞋心與親友愛念,徹見皆依無明習氣(不異),而表現相狀各異(不一)﹔最終觀二者影像化光融入心性海,成就「三輪體空」妙用。實證者立諍論場中,他者見其身心澄澈如鏡,自照妄念奔馳而自然止諍,此即「無諍光輝」之現量顯發。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