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同修的問題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鋒利地直指世界本質的核心。這裡的「相」,包含極廣:我們眼見的山河大地、草木樓宇,乃至自己的身體;耳聽的聲音、鼻嗅的气味、舌嚐的滋味、身觸的冷熱;以及內心生起的念頭、情緒、記憶、概念、是非好壞的判斷。一切有形無形、內外顯現的現象,都稱為「相」。
說它們「皆是虛妄」,並非指這些現象完全不存在(像傳說中的獨角獸或海市蜃樓這類現實中無法真正抓取、本質虛幻之物),而是揭示其「不真實」、「不恆常」、「非終極實在」的本質。一切現象都依賴眾多條件的組合才能暫時顯現,如同水月需真月、水體、光線、觀者等條件齊備;也像夢境需睡眠與心識活動才能產生。條件聚則生,條件散則滅,剎那不住,流轉不息,這是「諸行無常」之理。更深入看,萬事萬物都沒有獨立、恆久不變、可自我主宰的「自性」。我們所執著的「我」,也只是身體、感受、想法、意志、意識這五種元素,在因緣下暫時聚合的稱呼,並無固定不變的實體可抓取。那麼,佛所說的「真實」是什麼?並非指另一個神聖不變的世界,而是指那超越一切相對概念(如生滅、有無、淨穢等)、不依賴條件組合而存在、本身清淨圓滿的究竟覺性。
佛陀開示此語的根本目的,在於引導眾生從煩惱中解脫。人們的痛苦與困擾,根源常在於將這些依賴條件、變動不居、本無自性的虛幻現象——包括對「自我」的強烈認定——視為真實、永恆、獨立的存在。由此堅固執取,便生貪愛瞋恨,患得患失,深陷於好壞、得失、你我的對立概念之網,失去內心自由與安寧。
體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道理的結果,便是開啟了般若智慧(洞見真實的智慧)。這智慧如同明燈,照亮萬象緣起無自性的本質,破除對現象(包括「自我」假象)的錯誤執取。明白榮辱得失、愛憎順逆,皆如夢幻泡影、露珠閃電,是因緣暫時交織的圖景,本無實體可佔有或抗拒。心不隨眼前世間相而牽動流轉,自然能漸離貪瞋怖畏的煎熬。更進一步,以此般若智慧為基礎,能生起菩薩的平等心念——視一切眾生與己無別,了知自他苦樂本質相同。由此自然生起慈悲,以利他行作為實踐。這種不為己求、超越自他分別的奉獻,正是菩薩道的核心。有趣的是,當真心為他人福祉努力時,那份專注利他的心行本身,恰恰是對「我執」最有力的消融,無形中積聚了最深廣的自利功德,達成自他兩利的圓滿。
因此,實踐這份智慧,需落實在生活中。在行、住、坐、臥的一切時處,以「四念住」(即正念於身、受、心、法)為穩固覺知的基礎,持續觀照當下身心現象的虛幻與變遷本質。以此正念為階梯,次第進入更深層的靜慮與沉思(禪定境界),於寂靜中澄明觀照,這才是真正深入修心、轉化習氣的工夫。當順逆境界現前,心念將動之際,提醒自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以此慧觀照,不再被表相迷惑、情緒控制或概念框架。能更睿智地看清眼前事物,隨緣應對,內心卻不滯留停駐。內在的清明覺知,會在持續的觀照與靜慮中,自然增長穩固。
在體會不拘溺於塵世紛擾之後,不是消極避世,而是以更超然卻也更真切投入的態度,擁抱這個變動的世間。 請相信,看清虛幻並非虛無,而是為了觸碰那不被現象迷惑、本自清淨的覺性。每一次覺察心中的貪瞋癡的剎那,都是對真實的一次靠近。修行的路上,即使步伐緩慢,那份持續的覺知本身,就是穿透迷霧的光芒。讓心如同明鏡,映照萬象卻不隨之搖動;如同青空,包容雲彩卻不受其染著。保持這份澄澈的覺醒,在每一個剎那間的細覺審知中,那份本自具足的寧靜與力量,終將引領你穿越一切表象的波瀾,體證那超越生滅、究竟安穩的自在。智慧流轉,心無滯礙,清風明月自安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