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显具「所缘缘」义,若缘本质有法、无法,心内影像定必须有,此既有体,见托彼生,即是缘义。然心起时,带彼相起,名为所缘,带是挟带逼附之义。由具二义与小乘别,虽无分别缘真如时,无有似境相,而亦挟带真如体起,名所缘缘,如自证分。』
◎唯识所缘缘正义通释
在唯识学精微的缘起体系中,万法生起必依「四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交织运作。其中「所缘缘」一义尤为深邃,直指心识与对象认知的本质关系。此概念谓:当心识(能缘)生起时,其认知的对象(所缘)必须同时具备双重资格:不仅要作为心识攀缘的目标(「所缘」义),此对象本身还须具有牵引、资助心识现行的力量(「缘」义)。如此定义,实与小乘诸宗有根本歧异,且蕴藏唯识不共的妙理。
回观小乘学派之见:说一切有部坚执心外之境实存不虚,主张所缘缘必是离识独存的实体——譬如眼识见青,青境自身即是所缘缘。经量部虽较进步,认为现前所缘只是心识所带的相状,却仍主张此相由「过去实境」之业力引生,未能彻底了悟一切相分皆是当下心识自变。两派共通的盲点,在於未能洞察「心识所缘从不离心」的真理:或堕外境实有之执,或昧於「识变影现」之机,致使所缘与缘义二皆暧昧不明。
唯识正义恰如明灯破暗,直指「所缘缘」的核心在於心内自变的影像。无论心识所攀缘的「本质」是实存之法(如眼前青山),抑或纯属虚妄无体之法(如龟毛兔角),当下必有相应的影像於心识内部显现。此影像作为依他起性的产物,具足引生心识的动能(有体)。能缘的见分,正是依托此内在影像方得生起(见托彼生)——这满足了「缘」义:影像如薪,见分如火,薪存则火必燃。更关键的是,心识生起认知时,必然挟带对象的相状共现(带彼相起)。「挟带」二字最为精要,犹如掌心紧握宝珠,珠相通体逼附掌纹,能缘与所缘密合无间。这绝非小乘所理解的心识向外抓取外境,实乃识体如巧匠运斤,自变相分而自缘,如刀自割、如目自照,无须假借外物。正因同时具备「内影引生见分」的缘义与「识自挟相而起」的所缘义,唯识澈底超脱了小乘心外求境的迷执。
此中有一殊胜例证,最显唯识了义:当圣者以远离概念分别的「无分别智」亲证真如时,真如本身离言绝相、平等寂寥,智中自然无有青黄长短等尘相显现(无似境相)。若依常情,岂非无所缘缘?然深观唯识妙理,正见其玄微处——此时无分别智非缘空无,而是以能所双泯之势,如虚空含裹万象,直接挟带真如法体共起。此「挟带真如体起」的境界,恰似心识自证分亲缘见分:自证分缘见分时,不藉外相而当下自明,虽无形相可寻,而觉照历然。真如之为所缘缘,正在此「即体即缘,无相而证」的现量亲缘中!这绝非凡夫心量可测,亦非执着名相者能解,乃唯识对最高证悟境界的如实开显。
由此观之,唯识「所缘缘」之说,实是照破迷执的慧剑。它斩断了心外求法的妄绳,揭示「万相唯识变,所缘不离心」的实相。学者当知:日常心识带相攀缘,固是生死流转之门;而无分别智挟带真如体起,正是还灭解脱之径。这条理路,从凡夫识浪翻腾到圣智冥合真如,一以贯之,皆在「所缘缘」的深观中层层展开。愿诸学人勿滞文言,当依教起观,於行住坐卧间体究「心影生灭、能所互依」之机。精诚所至,必能照破识海幽暗,终见自性光明——唯识妙理,岂止名相推演?实是导归觉性的渡舟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