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顯具「所緣緣」義,若緣本質有法、無法,心內影像定必須有,此既有體,見託彼生,即是緣義。然心起時,帶彼相起,名為所緣,帶是挾帶逼附之義。由具二義與小乘別,雖無分別緣真如時,無有似境相,而亦挾帶真如體起,名所緣緣,如自證分。』
◎唯識所緣緣正義通釋
在唯識學精微的緣起體系中,萬法生起必依「四緣」——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交織運作。其中「所緣緣」一義尤為深邃,直指心識與對象認知的本質關係。此概念謂:當心識(能緣)生起時,其認知的對象(所緣)必須同時具備雙重資格:不僅要作為心識攀緣的目標(「所緣」義),此對象本身還須具有牽引、資助心識現行的力量(「緣」義)。如此定義,實與小乘諸宗有根本歧異,且蘊藏唯識不共的妙理。
回觀小乘學派之見:說一切有部堅執心外之境實存不虛,主張所緣緣必是離識獨存的實體——譬如眼識見青,青境自身即是所緣緣。經量部雖較進步,認為現前所緣只是心識所帶的相狀,卻仍主張此相由「過去實境」之業力引生,未能徹底了悟一切相分皆是當下心識自變。兩派共通的盲點,在於未能洞察「心識所緣從不離心」的真理:或墮外境實有之執,或昧於「識變影現」之機,致使所緣與緣義二皆曖昧不明。
唯識正義恰如明燈破暗,直指「所緣緣」的核心在於心內自變的影像。無論心識所攀緣的「本質」是實存之法(如眼前青山),抑或純屬虛妄無體之法(如龜毛兔角),當下必有相應的影像於心識內部顯現。此影像作為依他起性的產物,具足引生心識的動能(有體)。能緣的見分,正是依託此內在影像方得生起(見託彼生)——這滿足了「緣」義:影像如薪,見分如火,薪存則火必燃。更關鍵的是,心識生起認知時,必然挾帶對象的相狀共現(帶彼相起)。「挾帶」二字最為精要,猶如掌心緊握寶珠,珠相通體逼附掌紋,能緣與所緣密合無間。這絕非小乘所理解的心識向外抓取外境,實乃識體如巧匠運斤,自變相分而自緣,如刀自割、如目自照,無須假借外物。正因同時具備「內影引生見分」的緣義與「識自挾相而起」的所緣義,唯識澈底超脫了小乘心外求境的迷執。
此中有一殊勝例證,最顯唯識了義:當聖者以遠離概念分別的「無分別智」親證真如時,真如本身離言絕相、平等寂寥,智中自然無有青黃長短等塵相顯現(無似境相)。若依常情,豈非無所緣緣?然深觀唯識妙理,正見其玄微處——此時無分別智非緣空無,而是以能所雙泯之勢,如虛空含裹萬象,直接挾帶真如法體共起。此「挾帶真如體起」的境界,恰似心識自證分親緣見分:自證分緣見分時,不藉外相而當下自明,雖無形相可尋,而覺照歷然。真如之為所緣緣,正在此「即體即緣,無相而證」的現量親緣中!這絕非凡夫心量可測,亦非執著名相者能解,乃唯識對最高證悟境界的如實開顯。
由此觀之,唯識「所緣緣」之說,實是照破迷執的慧劍。它斬斷了心外求法的妄繩,揭示「萬相唯識變,所緣不離心」的實相。學者當知:日常心識帶相攀緣,固是生死流轉之門;而無分別智挾帶真如體起,正是還滅解脫之徑。這條理路,從凡夫識浪翻騰到聖智冥合真如,一以貫之,皆在「所緣緣」的深觀中層層展開。願諸學人勿滯文言,當依教起觀,於行住坐臥間體究「心影生滅、能所互依」之機。精誠所至,必能照破識海幽暗,終見自性光明——唯識妙理,豈止名相推演?實是導歸覺性的渡舟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